翻转课堂在历史新授课中的尝试
本学期我校各教研组推出了具有学科特色的翻转课堂公开课,我们历史组的重任就落到我的肩上,任重而道远!我接触翻转课堂是从参加英语教研组的课堂展示开始的,之前到校图书馆借阅了陈玉琨教授主编的《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挑选着重点、感兴趣的内容阅读,看完后也是似懂非懂。从学习其他教研组的翻转课堂开始,到上海建平中学感受了大城市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再到推出自己的翻转课堂,其间经历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最重要的是收获了很多,成长了很多。
之所以选择《新中国外交》这一节是因为我对这节课的知识储备较多。本课的线索清晰,重难点突出,又有很多故事情节,学生愿意、也有能力参与,可在实际的翻转中完全不是我想象的这样。
结合我的讲课过程先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在第一次试讲时这节课我全翻了,结果上成了习题课。课堂上我把学生在任务单中出现的疑问和困惑一起展示出来,然后一个一个的解决,课堂上学生讨论得很激烈,可是思维受到很大的局限,打不开,总是围绕着教材中的那点知识绕来绕去。下课后,一个学生问我,老师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呀?一点痕迹都没有,以前我们都是有框架、有线索,学完之后至少框架还在,可是今天这节课我没留下一点痕迹。第一次试讲给我的启发便是:如何将历史课应有的线索框架融入到翻转课堂上来,如何打开学生讨论问题的思维,如何设置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单中的问题。我将我的困惑和组里的荆立霞、孙守德等老师进行了交流,得到他们的指点,之后又进行了几次试讲,不断修改才形成今天这个设计。通过本次共公开课,我有以下几点感悟与大家分享:
一、历史线索框架如何融入到翻转课堂中
这是一节高一的新授课。翻转课堂不能抛弃历史事件的关联性,历史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发生的,如果只是来解决一个个的历史知识点,就割裂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性。所以一开始我先将整节课的线索告知学生:五十年一边倒,六十年代两个拳头出击,七十年代一条线一大片,八十年代以后全方位多边外交,让其从整体上有个框架的把握。然后按照年代的顺序,先从五十年代开始,对于基础知识主要是通过提问、一起回答的形式完成,把更多时间留给重点内容的解决。这节课有两个重点,一是三大政策,二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个重点主要是含义和运用,通过任务单发现学生课前自学已掌握。第二个重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翻转的内容,学生在课前的预习状况是:内容和运用及意义都能通过看微视频掌握,只有背景掌握的不是很好,不是一点也不知道而是不全面。我把重心放到了背景上,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并让学生展示讨论结果的方式来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有这样几个目的:一是锻炼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二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三是明确一下学生的答题规范(卷面整洁、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准确化等)。为了不割断历史,将不是重点的60年代的情况简单提及过渡到70年代,这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通过批阅任务单发现学生在这部分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上,也是存在不规范、答不全等问题之所在。但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采取了当堂检测的方式,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背景由于要讨论中美关系缓和的背景,所以为了防止重复,就用一个选择题来检测,恢复的意义则用了一段材料,主要是锻炼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这也是历史学科考察的主要能力,也是为中美关系的探讨做个铺垫。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是本课的难点,也是翻转的内容。由于背景在微视频中只给学生提供了参考的材料,并未形成结论,所以拿到课堂上再讨论就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为了验证学生的掌握情况,又提供了一个选择题。中美关系的过程影响和中日关系相对来说较为简单,从任务单的反馈情况看学生掌握较好,所以一带而过。
此时通过探究重难点问题,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分析外交的背景,所以形成历史规律性的认识是水到渠成的,然后用拓展升华形成历史规律性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个性到普遍,这节课学生学到的就不再只是历史知识、历史试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而是更高层次的历史规律性认识。最后的课堂小结再回扣前面的整体认识,加深对这节课所学内容的巩固。
二、教师如何把控好翻转课堂中的课堂讨论
我的遗憾和启示是:
(1)学生讨论要有所依靠,不能凭空干讨论。现场给学生提供的图片、简短的材料,最好放在一张FTP上。我觉得我的一大遗憾是:没有将微视频中的材料用纸质的拓展资料的形式展示出来(如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微视频中,我只给他们提供了材料并未给出参考答案),学生看过微视频之后就淡忘了,在课堂讨论时让学生结合微视频及现场提供的图片探究,而学生却是在讨论任务单的答案,并没有更深层次的挖掘。
(2)学生讨论要有时间限制。既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刚讨论一分钟就停下,太长和太短都不合适,要适度。其实每个小组所用的时间和进度是不一样的,教师良好的把控能力是很重要的,日后我还需要多加注意。
(3)学生讨论时要定一名中心发言人,要做好记录,以便发言时有所参考。不能放羊式地讨论,自由发挥式的乱讲,那样只是代表自己的意见,不代表小组集体智慧。当然这个中心发言人可以轮着当,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三、如何设计学习任务单和录制微视频
翻转课堂就是课前学生通过学习任务单和微视频进行课前自学,然后把反馈出的问题在课堂上得到解决,所以任务单的设计和微视频的录制是很重要的。我的理解是:学习任务单的设计要体现课标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重难点知识。任务单上的问题不一定都是微视频所提及的内容,通过阅读教材就能掌握的可以直接出题检测即可,所以我编写的任务单对学生的要求是:通读教材完成第1.5..9题;通过观看微视频完成第2.3.6.7.8题。最初设计我是先确定了学习任务单,后录制的微视频,结果任务单中的问题与微视频是割裂的,学生不看都能回答,或是看了也不会回答,结果就导致我频繁地录制微视频,调整任务单,直到这两者达成和谐统一。
在录制微视频时我也走了很多弯路,一开始我确定了两个微视频,一个是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个是“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我将涵盖了50年代、70年代、新时期的外交成就的一节课录成12分钟的微视频,用在了第一次试讲中,结果课堂就不知如何讲了,上成了习题课。这样将一节课的内容,浓缩成10分钟以内的视频,试图用一个微视频来解决课堂教学的所有问题,使微视频承载了过多的内容,其结果是事与愿违,什么都讲了,而什么也没有讲明白。所以微视频是一个知识点的全面阐述而不是一节课的浓缩版。在录制微视频时要注意时刻谨记微课程的用户是学生(单个学生),录制一开始,可以清楚地介绍这个课程的评价方法和考试方式,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录制过程中若需要学生思考可以提醒学生按下暂停键,录制结束时,还可以给学生留下后续活动的提示,便于学生浏览微课程时转入相关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任务单统一调度下学习微课程。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我们要学会接受,不断探索信息化技术手段与现有的课堂模式深度融合的课堂教学,努力实现转变角色,转变方式,提高效率。
更多资讯请加入中国微课大赛qq交流群更多资讯请加入中国微课大赛qq交流群② 477905135与全国优秀教师探讨教学经验或扫描下列二维码关注“中国微课”全国第二届微课大赛公众号和“未名课堂”翻转课堂支撑平台,不定时为您推送优秀文章,及时关注教育最新动态